一、事件爆发:从荧幕CP到法庭对峙
2025年3月,王鹤棣工作室一纸诉状将虞书欣的“大粉”告上法庭,指控其长期在社交平台发布恶意P图、编造私生活谣言,甚至将虞书欣的照片与不雅信息关联,严重侵害艺人名誉。法院最终判决该粉丝需公开致歉并赔偿精神损失,这场维权行动被视作内娱明星对极端粉丝行为的“重拳反击”。
事实上,这场纠纷早有预兆。早在2023年,虞书欣工作室便曾因名誉权纠纷起诉王鹤棣的粉丝“深蓝海洋球”,后者因造谣诽谤公开道歉。而此次事件中,双方粉丝的“互撕”进一步升级,甚至波及艺人合作——王鹤棣与虞书欣因《苍兰诀》爆红的“棣欣引力”CP,也在粉丝的极端行为下面临“彻底BE”的舆论危机。
二、粉丝越界:从“为爱发电”到“以爱之名行恶”
粉丝文化的失控,在此次事件中暴露无遗。
1. 谣言与网暴的温床
虞书欣的“大粉”被指控长期散布“虞书欣与资本大佬有染”“私生活混乱”等不实信息,甚至恶意关联其家人的负面新闻(如虞母曾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),试图通过抹黑对手为自家偶像“铺路”。此类行为早已超出正常追星范畴,演变为对艺人身心健康的直接伤害。
2. CP粉的“疯狂脑补”
“棣欣引力”曾是内娱现象级CP,粉丝通过剪辑视频、同人创作等为两人塑造“命中注定”的恋爱叙事。然而,当双方团队因发展路线调整减少互动后,部分极端CP粉开始攻击艺人“背叛感情”,甚至通过造谣逼迫二人“复合”。这种将虚构剧情强加于现实的行为,本质上是对艺人私人生活的暴力侵犯。
3. “举报文化”的滥用
虞书欣粉丝此前曾因网友批评其演技,集体向中南政法大学施压要求开除一名学生;类似事件中,粉丝动辄以“维护偶像”之名发起大规模举报,试图以舆论霸权扼杀不同声音。这种滥用权力链的行为,不仅扭曲了公众讨论空间,更将艺人推向舆论漩涡中心。
三、明星困境:维权or妥协?
面对粉丝越界,明星往往陷入两难。
1. 沉默的代价
虞书欣曾因未及时制止粉丝网暴素人遭诟病。2020年,她公开转发素人微博后,该网友遭遇长达五年的网络暴力,最终退网。虞书欣的“不作为”被质疑变相纵容粉丝恶行。这种“宠粉”策略短期内固化了核心粉丝群,却为长期形象埋下隐患。
2. 法律的武器
王鹤棣此次诉讼,标志着艺人开始以法律手段划定粉丝行为边界。法院判决不仅是对个体的惩戒,更向整个粉圈释放信号:网络并非法外之地,以“爱”为名的伤害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。这一行动获得不少网友支持,认为“早该整治粉圈乱象”。
3. 商业利益的博弈
粉丝经济是内娱的重要支柱,但过度依赖可能导致艺人被流量反噬。虞书欣主演的《嘘,国王在冬眠》虽因粉丝控评暂保口碑,却被曝团队通过“黑公关”打压竞争对手,进一步消耗公众信任。如何在商业利益与道德责任间平衡,成为明星团队的必修课。
四、行业反思:谁来为“失控的粉圈”买单?
1. 平台的纵容之过
社交平台为追求流量,默许甚至鼓励粉丝刷榜、控评、互撕等行为。例如,虞书欣粉丝通过集中举报让批评其演技的豆瓣差评“消失”,平台算法却将此类数据视为热度指标,助推恶性循环。
2. 经纪公司的责任缺失
部分团队为维持艺人热度,刻意引导CP营销或煽动粉丝对立。例如,《嘘,国王在冬眠》宣传期,虞书欣与林一的情侣头像、双人舞等营业行为被指“复制CP炒作套路”,加剧粉丝群体间的竞争。这种短视策略虽能收割流量,却透支行业信誉。
3. 粉丝自身的觉醒
追星的本质应是“共同成长”,而非“占有偶像”。有网友呼吁:“如果真爱王鹤棣或虞书欣,就该支持他们用法律捍卫尊严,而不是打着‘保护’旗号践踏他人权利。”
五、结语:重建理性追星的“引力场”
王鹤棣的诉讼并非针对粉丝群体,而是向畸形粉圈文化的宣战。当“为偶像而战”异化为“以暴制暴”,受害的不仅是艺人,更是整个文娱生态。或许,唯有法律重拳、平台监管、行业自律与粉丝觉醒多管齐下,才能让内娱的“引力场”回归作品与人格魅力的正向吸引。毕竟,真正的“顶流”,从不需靠拉扯与谣言维系。